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头条热点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回望2017:被傲慢的相亲角下行的结婚率 幸福在哪

    信息发布者:浩然正气
    2017-12-06 23:13:37   转载

     公园相亲角成就中国式相亲——千万里我追寻着你    

        >>暗访重庆“相亲角”:1米55的女生没人要

        >>相亲角王思聪面相不好被拒 周渝民面相成爆款!

        >>双11父母扎堆为儿女相亲:年轻人不急我急!

        >>合肥杏花公园相亲角调查:国企单位 公务员 成抢手货

        >>他是北京公园相亲角里最低配的男人!

        >>天河公园周末相亲角喜“随缘”:房子是刚需

        >>东北大妈为女相亲:后悔没在十八岁时把女儿嫁出去!

        >>杭州相亲角:有相亲纸条上写我家是拆迁户!

        >>广州相亲角:女多男少 高帅小伙被阿姨“围攻”

        这样的新闻往年都有,今年更是比比皆是,当年轻人还在看相亲节目,还在注册相亲网会员抑或是参加聚会朋友介绍的时候,他们的父母让公园相亲角成了中国式相亲的一种体现。在替子女相亲上50后,60后,70后更直接,他们还制造了属于公园相亲的食物链。

        没户口的找有户口的,有户口的找有房的,有房的找有学历的。房、车、户口、收入都落实,家庭条件,身高长相学历工作人品如何,有没有不良嗜好等等都是他们筛选的条件。隔壁家老王的闺女孩子都生孩子了,同事老李儿子的喜酒在即了,这样的信息都是他们为子女公园相亲的动力。

    在年轻人看来,这样的中国式相亲可以理解为:条件合适,感情是可以培养的。

        公园里走一走不好吗?钟爱养生的父母为子女停下了脚步。

        一个马扎,一把阳伞,一杯水,再加上那一页子女的征婚条件,就是他们的全部行头。在他们看来,这一下午,或许能决定他们子女的婚嫁。

       

        父母:我在公园为未婚的孩子寻找幸福!

        曾是明清皇帝祭天、祈求五谷丰登的天坛公园,如今被一些焦虑的中国父母赋予新的愿望:祈求单身子女尽快成婚。

        情人节前的一个寒冷早晨,77岁的张文(化名)像往常一样来到天坛公园的七星石,希望在这个聚集了几百名家长的相亲角找到理想的儿媳妇。

        一条曲折的步行道上,整齐地摆放了数百张A4纸,上面写有子女性别、年龄、学历、工作单位和择偶标准。有些较旧的纸,四边还贴上了透明胶带。

        “这是谁的?赶快挪一下,过红线了!”王姓保安对着人群喊道。公园有专门负责维持相亲角秩序的安保人员。虽然到岗不足一年,但他对这里已有所了解,称“相亲角”至少有十几年了。

    张文一边抱怨保安唠叨,一边把手写的相亲广告挪到红线区域内的一棵大树下,又压了几块小石头,防止它被风吹走。

        她说,自己的独子45岁,名牌大学毕业,现在北京一家国企工作。

        一个戴口罩的母亲在她身边徘徊,似乎对这份“相亲广告”感兴趣。“你们哪儿的人?”张文面无表情地问。一听对方不是北京的,她干脆地回应:“我们不要外地的!”张文从始至终没摘下自己的太阳镜,她要求女方是北京人,且最好有住房。

        “我儿子跟我讲婚姻就是谈婚论 价 。古代人讲究门当户对,其实是对的。不光是钱的问题,还有文化素质、家庭背景等因素都需要考虑。”她说。

        像这样多由父母出面的公园相亲角在北京不止一家。

        “来公园相亲是没有办法的办法,总比坐在家里等强。”一位陈姓家长说,“这里的好处是可以看看对方的父母和家庭。如果双方家长谈得来,就会留下手机号码,安排子女相亲。”

        陈的女儿32岁,在外企工作。陈希望找个北京女婿,最好有房,不抽烟不喝酒,工作有能力。

        陈还是听女儿说起有公园父母相亲角的。女儿朋友的父母在这里成功为孩子找到了另一半。

        然而,并非所有人都这么幸运。张文在相亲角等待了三四年,而陈也暂时一无所获。

        数据显示,2015年,全国各级民政部门和婚姻登记机构共依法办理结婚登记1224.7万对,比上年下降6.3%。

        结婚成本的上升、工作和生活压力、社交圈子小、婚姻观的改变让很多年轻人选择晚婚甚至不婚,这加剧了像张文这样的家长的焦虑。

        “这就是还债。我当年32岁才结婚,我妈就着急。现在轮到我着急我女儿了。”一位王姓母亲说。她30岁的女儿在北京一家中医药企业工作。

        子女的婚事成了父母的心头大事,他们担心家族血脉无法传承,担心自己老了或去世后子女没人照顾。

        然而并非所有子女都愿意被家长干预。在北京一家投资公司工作的李婷(化名)并不着急结婚。

        “我妈打电话第一句问我吃饭了没,第二句绝对切入正题,问什么时候结婚。”李婷说。为了避免远在山东的家人让她相亲,她撒了个谎,说已有男朋友。

        “我从心里排斥父母的过度干预。本身到了30岁还单身就很尴尬,父母再催婚我更觉得有压力,甚至觉得自己不孝。”她说。(来源:新华社)

        

        子女没人天生就是不婚族 那都是父母一厢情愿

        急着抱孙子的父母看着单身的子女干着急,却不想他们也有不得已的“苦衷”。

        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健康体育发展中心2016发布的《中国逼婚现状调查报告》显示,逾七成受访者曾被父母催婚;25至35岁的单身族压力最大,86%的受访者被催婚,女性比男性还高6%。

        调查还发现:目前全国单身人口约有2亿,比俄罗斯和英国的人口总和还多。从2013年到现在,我国的结婚率直线下滑,离婚率不断攀升,双方都没有改变的势头。

        为什么选择单身?4点成为不婚现象“罪魁祸首”   

        1、没有合适的,所以单着

        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,80后非婚人口男女比例约为1.4:1;70后非婚人口男女比例高达2:1,这也使得不少男性被迫成了光棍,虽然是被迫的,但也是由于没有遇到合适的,世界人口那么多,要遇到一个三观合适的人真的不容易,所以长期单身也适应了这种状态。

        2、受家庭影响,选择不婚

        很多人不婚的原因也是受家长的影响,因为爸爸妈妈婚姻不幸福,小孩都是在父母的争吵中度过童年,因此造成很多人童年就对婚姻产生恐惧感,害怕自己以后的婚姻也不幸福,因此选择不婚。

        3、经济条件导致婚姻不再是划算的“买卖"

        如今结婚,女方都会要求男方有房有车,这都变成了“硬性配置”,所以来自女方的压力和来自家庭的压力让很多男性对婚姻望而却步,现在挣钱养家都不容易,更别提存钱娶老婆了。

    在传统“男主外、女主内”的婚姻内,女性依附于男性获得经济上的保障,而随着女性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提高,婚姻给女性带来的收益越来越稀薄,女性觉得靠自己就可以过得很好,也没必要结婚多添一份负担!

        4、单身成为一种风气

        对于不少单身人士而言,单身不再是生活状态,而是一种生活态度。当然了,能保持这种生活态度的前提是,自己能养活自己。所以啊,得努力工作才行啊!(来源:家家月嫂)

        5、人口结构失衡

        在“独生子女”政策和中国部分家庭的“人工选择”下,中国的人口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衡。

        2015年末,中国大陆总人口137462万人。从性别结构看,男性人口70414万人,女性人口67048万人,总人口性别比为105.02(以女性为100),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3.51。我国男女人口差在2015年已经达到3366万,这意味着约有3000余万的男性人口在面临“打光棍”的局面。

        所以你说,父母剃头挑子一头热有用吗?

     

        现实:公园牵手到永久?抱歉是你想太多

        >>北京公园相亲角:外地家长越来越多,成功率非常低

        >>武汉一相亲角被婚介占据 有家长5年未给儿女觅得姻缘

        这样的新闻也没有让我们感到陌生。因为这已经成为了一种现象,问津者多,真正成了的又有几对呢?相信还没人统计过公园相亲的成功率。

        记者来到洪山公园无影塔下,发现满眼都是各类征婚寻缘信息,大妈爹爹为子女相亲,撑起一把伞,席地而坐,在伞面上贴着子女的信息及求偶的标准,热闹堪比集市。在现场,性别、年龄、身高、学历、户籍、收入等等,都像每个人身上的标签。你发现一个人仿佛变成了贴着二维码的商品,静待扫码。

        “婷婷,女,29岁,外企白领,985院校硕士。寻有房有车有存款有爱心40岁以下男士,以结婚为目的,非诚勿扰。”大妈爹爹们手持笔记本,认真抄写着五花八门的信息。“我在这里都坐了5年了,还是没成功。”现场有些大妈爹爹是常客,就像上班一样为子女的婚嫁问题操碎了心。

        记者打听到,无论是中山公园,还是天坛、陶然亭、玉渊潭,这种相亲方式的成功率非常低。但老人们说,自己在家闲不住,“就算是为孩子做点事吧。”(来源:澎湃新闻)

        这样的新闻并非我们想给执着的相亲老人们泼冷水,而是希望大家都可以理性的看待公园相亲。热心的父母,你们子女定义的爱情或许只是长期的陪伴。如果条条框框少了,是不是距离子女想要的有眼缘的爱情就近了呢? “集市”里交换出来的爱情到底有多值得我们期待与托付呢?缘分不是这么简单的事,也不是那么复杂的事。 

        公园里被物化的爱情

        求职可能要战人才市场,80后90后万万没想到适婚年龄还遭遇了婚恋市场的考验。在公园相亲里,年轻人是没有选择权的,他们的爱情被父母搬上了A4纸待价而沽。你很少看到年轻人的身影出现在公园相亲角,老年人扎堆才是公园相亲的标签。

        他们一心想的是找一个怎样怎样“靠谱”的佳婿贤媳,却忽视了孩子们的感受。

        其实家长可以参考,但不能代子女做决定。若子女工作繁忙,父母可以代相亲把关。但现在更多的年轻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圈和想法,也有自己择偶的标准,可能朋友介绍或者相识于聚会让他们更自在。父母可以在子女择偶过程中,给出自己的建议,但不能代替子女做决定。要尊重和信任子女。征婚前,父母更应该和他们加强沟通,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。

        评论 公园里相亲鄙视链:被放大的偏见

        近日,某自媒体总结的两张名为“中国式相亲价目表”和“中国式相亲鄙视链”的图表刷屏网络,引起了各大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。

        前者图表的内容非常吸睛和骇人,比如,“门当户对是铁律”,京籍、未婚、有房、经济条件好是相亲市场的标配,“只要相亲对象是北京户口,就算轻度残疾也可以接受”,而女博士、属羊的则被直接打入冷宫。

        后者列出户口鄙视链(以京籍京户为最高)、房产鄙视链(以中心城区和教育质量高的城区为最高)和学历鄙视链(男以海归博士最高,女以本科最高),并将相亲男女列出顶配、高配、标配、低配、简配、不考虑等不同的级别。

        由以上两个图表来看,相亲俨然已成为一场明码标价的市场交易,一切外在的物质条件皆被放在天平上来衡量,并锱铢必较。因此,众多媒体的评论员纷纷挺“笔”而出,大加鞭策:有人认为这种现象折射出的是一种社会的病态,是社会浮躁的产物,是人性空虚的表现;也有人从阶层来分析,直指这是中国阶层固化的产物;更有评论员上升至哲学高度,称人已被物化,在这场中国式相亲中,大家都失去了做人的尊严,剩下的,只有一连串数字。

        虽然以上批判皆言辞犀利,思想深刻,但却忽视了一个基本的事实,两个图表体现出的是一则被放大、甚至带有猎奇色彩、炒作意味的不客观、不全面的花边新闻,并不具有典型和全面审视的价值,更不能代表中国相亲的主流价值观。

        首先,两则图表的内容摘自于北京、上海一线城市某公园的相亲角,即是从相亲角资料中摘抄的几个骇人听闻的句子,并不能代表相亲角中大多数人的相亲标准。相亲角中的资料里不乏有“人品是关键”、“情投意合”“性格好”等三观皆正的言辞,但这些显然不会被某些媒体所关注和摘录,因为它们并不吸睛。所以说两则图表的内容具有以偏概全的嫌疑。

        其次,中国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日益多元化,其中难免会充斥着一些不健康、非主流的价值观,但只要主流价值观积极健康向上,就无伤大雅。就如同某相亲者所说,她宁愿在宝马车上哭,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一样,她所代言的仅是个人的心声,并不具有普遍性,更不代言主流价值观。婚姻自由是现代中国人所信守的最基本的婚姻价值观,这是中国人历经多年奋斗并早已形成的社会共识,我国1980年的婚姻法则奠定了情感在婚姻中的法律地位。

        再则,近几年门当户对的择偶观确有回潮的迹象,这是经过长时间的实践,多数人发现,基于收入和教育程度以及地域、生活习惯更一致或趋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婚姻更牢固一些,也会幸福一些,但这不意味着中国人的择偶观点偏于物质。要求门当户对并非原罪,没有爱情的门当户对才是问题。

    在这个人人都是媒体人的时代,常常会有一些别有用心,追求利益、收视率、点击率的自媒体,这就需要传统的媒体人具有自我判断力和甄别力,能在众多纷扰的杂音中发现真相,进而发出具有引导性的声音。

    所谓明码标价的中国式相亲归根到底只是某些人的观点,如果大肆批判无疑会越描越黑,中了某些人的套路。标新立异的观点,或许可以博取大众一时的关注,确难以改变根植于国人心中的婚姻观。(来源:中国产经新闻)

         

       别把相亲妖魔化:“相亲”并不等于“包办”

        每每在课堂上和学生谈及毕业后很多人可能去相亲,很多学生都不以为然。可以理解,当初我也一样,总觉得自己的另一半一定是上天安排好了的,在生命中的某一阶段,会主动出现。甚至会觉得,相亲这种事是不会落到自己头上的。

      然而,很多时候,水不泼到自己身上,是没法感知的。生活最终还是给自己上了一课,到最后才发现,童话里都是骗人的,适合自己的另一半并不会主动出现,相反还是要靠自己努力去发现、去寻找。而且,在寻找的过程中又夹杂了不少运气的成分,天底下没有“毫不费力”的爱情与婚姻。

      有的人挺幸运,上学期间就找到了另一半,顺顺利利走进婚姻的殿堂;有的人情感经历丰富,在学校有过轰轰烈烈的爱情,到最后却以分手告终;还有不少人甚至连恋爱的经历都没有,等到走上工作岗位,直接面临成家的现实需求。

      “相亲”本该是一个表示行为的中性词,但是,对每个相亲的人来说,却都有被动之意。之所以感到被动,是因为没有选择,只能去相亲,或是心理上还没准备好要结婚,被家人逼迫去相亲,又或是对相亲这种方式有抵触,心里无法接受。

      不管怎样,相亲在当下媒体的报道甚或炒作中,蒙上了太多的负面意义,更多地聚焦在了“被动”的含义上,尤其是每到过年,更是媒体盘点相亲的高发时段。许多报道的字里行间都掺杂着负面的标签,如“包办”“逼婚”“被安排”“剩男剩女”。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演化成没有硝烟的战争,而整个社会的“痛点”似乎也被戳破,借由“相亲”这个词一股脑释放出来,相亲由此不断地成为大众谈资。

      男大当婚、女大当嫁,仍然是通行的社会规范,“不婚族”毕竟是少数。然而,当你发现自己交往能力、交往范围有限,却不得不面临结婚的现实之时,相亲恐怕就是找到适婚人选最直接、最没有办法的办法了。所谓“困难”,困在家里才会感觉到难。既然要恋爱要结婚,那就必须得主动去相亲,除非有人能够提供更好的办法,结识足够多的异性,进而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结婚对象。这个时候,与其被动等待,把自己“剩”下,还不如转变观念,主动出去相亲,认识更多的异性朋友。

      庆幸的是,我的父母并没有逼迫我相亲,我的内心也有结婚、成家的打算,所以,相亲于我而言又掺杂了主动的意愿。我的相亲对象,都是经同事、朋友介绍,或借由网络资源找到的。在我看来,不管是他人安排的相亲,还是自己在网络上寻找机会,在“战术”上都是一样的,并没有高下之分,目的都是为自己增加选择的机会,而在选择的过程中,双方都有拒绝的权利和自由。

      别忘了,相亲成功、收获幸福婚姻的也不在少数,对很多年轻人来说,重要的是转变心态,理性、全面地看待相亲,自己首先别把相亲“妖魔化”。记得有一个相亲对象,闲聊中也问过我怎么看待相亲,她表示自己能够接受,感觉挺好的,反而对网络上的资源不够信任。

      如今,已婚三年,我对相亲更是转变了一些看法。还记得一开始相亲的时候,如何选择见面地点、如何挑起话题、如何拒绝自己没感觉的,这些问题都让我纠结不已,有时候对方条件比自己好,我甚至还存在一些自卑感……比起相亲本身来说,和异性交往的技巧,或许是自己最大的心理障碍。相亲也是一种能力,需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。

      在相亲更多地被贴上了负面标签的今天,我们还有必要澄清一些思路和看法。“相亲”并不等于“包办”。毫无疑问,“包办婚姻”已经不符合时代的主流思想,父母强行包办、不尊重子女意见,是需要批判的。但是,正常状态下的相亲,不过是在给自己增加选择,也是自由恋爱的一种方式,没必要嗤之以鼻。本着对自己的婚姻、人生负责的态度,本着对爱情和婚姻的积极、美好的期待,认认真真去相亲吧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